一般人很容易把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及大腸激躁症候群(IBS)搞混,
因為這兩種疾病都可能會造成有肚子痛,腹脹,拉肚子或是便秘的情形

雖然兩者有相似之處,但是兩個疾病有不同的原因和治療。
IBS大腸激躁症候群主要為機能障礙疾患,也就是消化系統看似正常,但並非一直運作正常。 
IBD 發炎性腸道疾病為慢性(持續性)狀況,會造成發炎現象,且有時會破壞腸道結構。

就拿工廠來解釋,IBS就好像工廠外觀及內部機器一切正常,但是人事組織以及工廠管理出了問題所以外觀結構看似正常,但是功能運作卻出了問題;   而IBD就好像工廠的外觀有損毀及內部機器破損,造成工廠外外觀結構以及運作都出了問題,有時候還得砍掉重練(例如:手術)

包括臨床醫師很難光用感覺去判斷是哪一種疾病,必須要對這兩種疾病的差異非常了解才能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指是的是因人體自體免疫相關的腸道疾病,目前的詳細機轉仍不甚清楚。可以分成潰瘍性腸炎(UC, Ulcerative Colitis)與克隆氏疾病(CD, Crohn disease)兩種。



IBD會導致消化系統慢性(持續性)發炎而進一步會破壞腸道結構,此類疾病會造成本身腸道的物理性傷害進而產生臨床上不適症狀,醫師透過內視鏡,手術,或是切片等檢查的時候會看到腸胃道急性或是慢性發炎潰瘍或是狹窄等情形

IBD的可能成因複雜,目前認為主要和基因、免疫、環境因素、腸道菌叢及心理神經免疫學有關

相較之下大腸激躁症候群(IBS)就是屬於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這類的患者也會有腸胃不適,主要臨床表現是急性或是慢性腹痛有時還會伴隨腹部不適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 (包括腹瀉或便秘,或兩者交替產生)


From IBD http://www.uc-cd.org/



IBD/ IBS 傻傻分不清楚 

兩者相同之處

很多民眾甚至是醫師容易把IBDIBS搞混
因為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長期且慢性的腸胃道問題,
包括腹痛以及拉肚子,另外,這兩種疾病都容易發生在年輕人

IBD/IBS 不同之處

IBS還可能會造成便秘,過多的腸氣甚至噁心想吐頭暈等症狀,有時候甚至會讓你覺得迫切需要去排便

IBD因慢性發炎造成腸道等症狀,有別於IBS的症狀
包括:

可能會有血便或黑便, 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食慾變差或是體重減輕

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的話,臨床症狀會愈來愈嚴重

IBD可能因為腸道有潰瘍化膿濃等狀況而有發燒的情形

因為是自己免疫相關疾病,可能還會伴隨一些腸胃道以外的病症
例如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口腔復發性潰瘍等等



Picture from health life media



IBS定義和診斷

大腸激躁症的致病原因並不明確,可能是腸道蠕動功能障礙、腸道臟器敏感性增加、心理壓力、情緒緊張及飲食因素所導致,由於發病原因不明,因此在診斷上以臨床症狀為主。

最早被提出的腸躁症診斷準則為曼寧準則(Manning Criteria),
而目前最新的診斷準則為2016年Rome IV criteria (羅馬準則第四版),診斷條件為
病患發生反覆腹痛及腹脹等腸胃不適症狀

時間超過六個月以上,最近三個月每周至少超過一天以上,並合併有
下列三種症狀中的至少兩項

(1)腹痛 脹氣 等腸胃不適與排便有關,排便後會暫時緩解

(2)排便次數(frequency)改變,如便祕或是腹瀉

(3)大便型態或是情況(appearance)改變(硬便,稀軟便或是水便)


大腸激躁症的亞型是根據患者在排便異常的狀況下,以排便習慣來進行分類。
分類方式是根據布里斯托糞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簡稱BSFS) 依據糞便的軟硬度來區分。
分成便秘型(IBS-C,BSFS type 1 and 2)、腹瀉型(IBS-D,BSFS type 6 and 7)、混和型(IBS-M,症狀包含便秘和腹瀉,兩者各占所有排便異常事件25% 以上的比例),及未分類型(IBS-U,無法分類到以上三種類型者)。
另外很重要的是,必須評估病人有無其他病史,是否有使用任何可能造成類似症狀的藥物。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
因為大便的形狀和其待在大腸內的時間有關,所以可以用它來判斷食物經過大腸所需的時間。



但是因為這些症狀並沒有專一性,所以有下列症狀發生時要特別小心,
包含大腸或直腸出血、夜晚或持續性的腹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或是抽血結果異常(例如缺鐵性貧血、發炎或電解質異常)或是有家族性的大腸癌、發炎性腸道疾病或乳糜瀉等病史,會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其他影像檢查來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病因。



Rome IV

(1)
便秘型腸躁症(IBS-C):糞便比例≧ 25% 為偏硬或多塊狀,< 25% 為偏軟或水便。
(2) 腹瀉型腸躁症(IBS-D):糞便比例≧ 25% 為偏軟或水便,< 25% 為偏硬或多塊狀。
(3) 混合型腸躁症(IBS-M):偏硬或多塊狀的糞便以及偏軟或水便的比例皆≧ 25%
(4) 非典型腸躁症(IBS-U):無法被歸類為以上三種類型。

結語

臨床上有時候要分辨IBS與IBD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如果在醫師初步給予藥物治療後症狀仍然懷疑是IBD就該進一步做檢查以釐清
以免耽誤病情延誤治療時機 。

因為IBD慢性發炎除了有功能上的問題外
一般而言, IBD的臨床症狀比IBS更嚴重;
還會有構造上的破壞例如潰瘍,腸道狹窄,廔管形成或是出血等症狀

醫生可能還需要抽血或是驗糞便甚至是安排大腸內視鏡
來好好的檢查腸黏膜,必要時還會做腸黏膜組織切片請病理科醫師協助來判斷病因
甚至是安排電腦斷層或是其他影像學的檢查等等來進一步釐清病況

因此,若有長期或慢性的腸胃不適,請立即就醫讓消化內科專科醫師安排檢查來幫您做診斷做最好最及時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