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飲酒須知 (I) : 認識酒精是如何代謝的?
自古以來過年過節不免俗都會碰到酒精,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這樣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
但是你知道一杯黃湯下肚後,酒精是如何代謝的嗎?
當我們將酒喝下肚後,酒精會經由胃及小腸吸收(20%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腸胃吸收的酒精會透過肝門靜脈送到肝臟去,吸收的酒精需經肝臟代謝作”解毒”處理。酒精的代謝分成兩階段,酒精即是乙醇,首先會在肝臟中被代謝成乙醛,乙醛再被代謝成乙酸,乙酸接著被代謝成二氧化碳及水,然後二氧化碳從肺排出,水從腎臟排出。
酒精在體內的代謝主要分2個階段,代謝的快慢與兩種酒酵素: 乙醇脫氫酶及乙醛脫氫酶有關。
第一階段,乙醇透過乙醇脫氫酶催化後生成為乙醛; 如果身體的乙醇脫氫酶能力較差,一口氣豪飲喝太多,酒精(乙醇)一下子無法轉換成乙醛,過多的乙醇就一開始容易使人大腦放鬆產生興奮,情緒高張,甚至情緒不穩定,突然狂喜或狂怒,此時如果繼續大量飲酒,乙醇在腦中的濃度繼續累積就會開始出現動作失調,步履蹣跚或步態不穩,語言含混不清,容易與人起爭執。
如果繼續喝沒有節制,乙醇濃度繼續累積,情緒漸漸會由躁動進入昏睡或昏迷,甚至因酒精抑制了我們的中樞系統導致大小便失禁甚至會抑制我們的呼吸循環系統而死亡。
酒精透過乙醇脫氫酶代謝成乙醛後,第二階段,乙醛會透過乙醛脫氫酶催化成為乙酸,而乙酸對人體就無害了,乙酸會在人體內繼續分解,生成CO2和水排出。
但故事往往不是那麼順利,根據統計台灣高達近一半的人有乙醛脫氫酶的基因有缺陷,這會使乙醛容易累積在我們的體內,讓人血管舒張而有臉紅,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加速等不適的感覺; 無法清除酒精代謝後的毒性乙醛,在長期暴露乙醛的情形下而比一般喝酒的人,更容易罹患食道癌、口腔癌等癌症,甚至是罹患心血管等急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乙醛在身體的累積被認為是造成我們宿醉的主要原因。
根據統計,台灣人約有一半的人是遺傳到活性較強的「乙醇去氫酶」及活性較弱的「乙醛去氫酶」,容易造成酒後乙醛堆積在體內,容易酒後易產生噁心感、心悸等不適感,並容易造成血管舒張酒後臉紅,被稱為”Asian flush”亞洲人潮紅,有專家提出如果你喝酒容易臉潮紅就是身體的乙醛去氫酶不足,乙醛容易累積,是罹患癌症的高風險族群; 因此民間傳說喝酒臉紅是肝功能好是錯誤的觀念。。
乙醛已經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一級致癌物,長期累積體內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其中又以頭頸癌、食道癌以及肝癌的風險最高。
根據美國權威醫學期刊2019刺胳針Lancet的研究指出,過去認為適度飲用紅酒能保護心血管疾病的觀念也被推翻了,酒精的使用對健康幾乎沒有益處,了解了酒精的代謝途徑,如果您本身沒有飲酒的習慣,請保持下去; 倘若酒精是您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如何「理性飲酒」(Responsible Drinking)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