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約有24億人口罹患慢性B型肝炎,其中75%的人口集中在亞洲; 據統計,台灣慢性B型肝炎人口約占全人口的13.7%,將近300萬B肝人口,是屬於高盛行率的國家之一。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分為垂直傳染以及水平傳染:  

B型肝炎的垂直傳染是指感染B型肝炎的母親在生產過程中將B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又稱為

”母子垂直傳染”

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是指含有病毒的血液或是體液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因此輸血、共用針頭或注射器、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紋眉、刺青、共用牙刷或是刮鬍刀、不安全的性行為都可能造成感染,所以千萬不要共用牙刷、刮鬍刀或是針頭喔!

在暴露到B型肝炎病毒之後,會經歷急性B型肝炎感染,而愈年輕接觸病毒變成慢性B型肝炎的機會愈大,就是說受感染者的年齡愈小,愈容易成為慢性帶原者,研究顯示新生兒感染約9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5歲以下幼兒感染,約25-5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若成人感染則成為慢性帶原者之危險性約在5%以下。垂直傳染是B型肝炎主要的傳染途徑,因此是我們疾病預防的重點。

如果媽媽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e抗原陽性或陰性),則生產時有20%的機會會傳染給嬰兒,其中以e抗原陽性的母親傳給小孩的機會最高,感染率高達90%。





台灣是全球最早針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 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及至1986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後,我國六歲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已經由1989年10.5%顯著下降至2007年0.8%。

B肝疫苗接種時機: 

第1劑:出生24小內儘速接種,愈早愈好。

第2劑:出生滿1個月。

第3劑:出生滿6個月 


研究顯示這樣的B肝疫苗政策除了大幅減少母親將B肝病毒傳然給新生兒更可有效降低後續發生肝癌的機會。








除了全面為幼兒常規接種B肝疫苗,同時也提供母親為高傳染性的e抗原陽性B肝帶原(HbsAg 及HBeAg皆陽性) 之新生兒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注射1劑B肝免疫球蛋白HBIG。實施至今,政府為再提升阻絕B型肝炎垂直傳染成效,2019年7月1日起,B肝免疫球蛋白HBIG施打對象擴及108年7月1日(含)以後出生且母親為B肝表面抗原陽性 (不論e抗原是陽性或陰性) 之新生兒。


根據一項追蹤八年流行病學的研究,e抗原陰性的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 而e抗原陽性的B肝患者其罹患肝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60倍; 且若母親為 e 抗原(HBeAg)陽性者,新生兒透過生產後有高達 90% 的B 型肝炎帶原機率。

雖然政府現階段實施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三劑 B 型肝炎疫苗政策後大幅降低,但寶寶仍可能有 10%之帶原機會 (特別是e抗原陽性的B肝的媽媽)。為利及早發現幼兒帶原狀況及了解疫苗接種成效,別忘了有B型肝炎的母親還是得帶寶寶定期進行追蹤檢查。


對於有B型肝炎的媽媽,除了寶寶出生後的B肝免疫球蛋白及疫苗的施打外,還能提前做些甚麼呢?

如果媽媽在懷孕時血液中病毒量較高時 (抽血當HBV DNA 病毒量超過一百萬 IU/Ml),會更容易在生產時傳染給新生兒,於懷孕的第三孕期,也就是懷孕滿27周(滿七個月)符合健保規範可以開始給付使用抗B肝病毒藥物: 
喜必福 (Telbivudine; Ldt) 或是 惠立妥(Tenofovir; TDF降低血液中病毒量,藥物的使用可以使用至產後四周,進而減少傳染給寶寶的機率。相關給付藥物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安全性分級為B級,對胎兒影響小,孕婦可安心服用。

美國B型肝炎診療指引中指出,罹患B型肝炎的孕婦,應該每三個月定期檢定肝功能,同時應該測定血液中B肝病毒量,以確定自己的傳染力,並了解自己的肝炎程度,以及將來得到肝癌、肝硬化的機率為何,同時也暸解垂直感染率。

e抗原陽性或是血液病毒量太高,新生兒有可能出生前在母體內就被感染,有部分研究顯示這有可能和出生後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抗體失效的原因有關。






因此,健康的B肝帶原或是已經在使用B肝藥物的的育齡婦女,在懷孕前應向專科醫師諮詢並接受完整的產前評估; 而已經懷孕慢性B型肝炎的準媽媽,可每三個月定期至肝膽胃腸科門診諮詢,密切追蹤肝臟狀況;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更應該配合政府注射免疫球蛋白及疫苗的政策,如此才能有效杜絕B肝傳染,長保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