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管理
胃部放水球減重有效,但真的適合你嗎?胃內水球減重原理、風險、注意事項揭密
據一份統計指出,全世界成年人中有超重或肥胖問題者,已超過14億。通常,肥胖族群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如果能適度減掉5~10%的體重,可能有助於延緩或預防糖尿病和其他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
「唉,醫生,我也想變瘦變健康啊!但是就是怎麼樣也瘦不下來……」臨床的確碰到不少有著相同困擾的病人,針對當中一部份患者,或許可考慮接受「胃內水球置入術」來改善。
胃內水球是什麼?怎麼做?
所謂的胃內水球置入術,是透過內視鏡執行、非外科手術的減重方式。醫師會以胃鏡在病患的胃裡放置一個由醫用級矽膠製成,具備柔軟、圓形、可充氣特性的氣球,再打入400~700毫升不等的生理食鹽水(水球體積大小將依病人的體型而定)。由於這顆水球佔據了相當程度的胃部空間,因此能減少胃容量、增加飽腹感,進而達到降低食物攝取量、臨時減重的效果。經常被用於歷經飲食和運動減重失敗,以及無法或不想接受減重手術的人。
哪些人適合用胃內水球術治療?
不過,並不是每一個體重過重、減重不成的病人都適合進行胃內水球治療,一般適用對象以符合下列情形的患者為主:
1. BMI大於37以上的嚴重病態性肥胖病人,以及BMI介於32~37且同時罹患肥胖併發症的病態性肥胖患者,由於過胖導致無法施以手術或是手術風險較高,這時可透過進行一次以上的胃內水球療程先達到階段性的減重目標,藉以降低後續手術的風險。
2. BMI介於27至32之間,同時有肥胖合併症,且已透過飲食和運動方式卻依然無法達成或維持減重成效的病患,藉由胃內水球置入術大多能有理想的減重成效。
3. BMI大於27且同時罹患肥胖併發症的中度肥胖病人,倘若在已嘗試過其他減重方式,例如控制飲食、運動、代餐、藥物等其他療法的情形下,依然無法達到效果的病人,用內視鏡胃內水球來減重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治療選擇。
目前胃內水球置入術在全球已有超過上萬例的患者使用,是目前非藥物、不須手術的主流減重治療方式之一。對於過去只能單純靠意志力控制食慾且效果可能不佳,以及對外科開刀懷抱疑慮的病人來說,不啻是一大福音。
可減輕10~15%體重,置入6個月內需移除
根據許多醫學臨床研究發現,胃內水球治療確實可以有效且快速控制體重,並且也是進一步緩解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及其他因肥胖造成的慢性疾病的方法之一。平均可為病患減輕大約10~15%的體重,有些案例甚至可以甩掉原本體重的30%以上!
然而,胃內水球置入術也有它的風險存在。儘管胃內水球是由矽膠製成,表面十分光滑柔軟,但仍可能和胃壁產生磨擦而導致潰瘍等情形,所以放入水球後若胃部感到強烈不適,務必需立刻回診讓醫師協助。
要提醒的是,雖然胃內水球破裂是極少見的併發症,但在臨床上仍是可能發生的現象。一旦水球破裂,填充不足的水球若是從胃部跑到小腸,基於腸道寬度狹小的緣故,恐會使水球無法通過腸腔而形成腸阻塞,可能需要用手術將它取出。由於水球破裂大部分發生於水球放置時間過久,因此一般建議胃內水球需在置入後六個月左右取出或更換。
除此之外,大家也要理解,前面有提到胃內水球可以達到「臨時減重」的目的,意思就是說這種治療法無法改變我們的基因和內分泌狀況,主要是藉著控制進食量來減重。當水球被取出之後,胃部空間自然又會恢復到以往的狀態,假使沒有在放置胃內水球的這段時間內養成正確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體重就很容易再回來,而且復胖速度也快。
術後照護、日常保養注意事項!必知5重點
1. 通常水球放入胃內之後的第一週是適應期,不宜太過勞累,應多喝水、多休息,並循序配合醫師所建議的飲食指引。
2. 由於本來正常的胃部被放入了一個400~700毫升體積的物體,有些患者難免會出現不適感,例如腹脹、腹痛、甚至嘔吐等情形。如果因嚴重嘔吐而導致缺水現象,需及時前往到醫院實施靜脈注射以補充水份,假使情形更嚴重可能需立刻將水球取出。
3. 在胃內水球置入的過程中,醫師會在填充水球的生理食鹽水中加入染劑甲基藍來監測水球是否有滲漏。要是水球破損而有滲漏時,胃黏膜吸收藍色染劑的顏色後會讓尿液呈現藍色,當有此情形時需立即回診請醫師取出水球,避免併發症的產生。
4. 為達到長期且有效的減重效果,病患在進行治療的同時必須配合飲食和行為監控調整計畫。
5. 目前台灣使用的胃內水球標準療程為6個月,若患者能提前達到減重目標,即可將胃內水球取出;針對不同的個人需求,亦可視情況重複施行。
明義診所方冠傑醫師的健康叮嚀
此方式並非適合每一個人,所以治療前務必和醫師做充分的溝通,並且由醫師仔細評估檢查、擬定個人化的減重計畫。即便是治療之後,仍需保持固定的回診追蹤,再搭配正確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才能讓胃內水球治療達到最好的成效。